姓名 | 朱苗勇 | 性别 | 男 |
出生年月 | 1965年6月 | 政治面貌 | 中共党员 |
职称 | 教授 | 职务 | 研究所所长 |
办公电话 | 024-83686995 | ||
电子邮箱 | myzhu@mail.neu.edu.cn;zhumy@smm.neu.edu.cn | ||
学习工作经历: 1. 1984.09~1994.03 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学士、硕士和博士 2. 1994.03~1996.02 东北大学冶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、副教授(破格) 3. 1996.03~1999.05 东北大学材料与8858cc永利皇宫登录副教授 4. 1999.06~2015.07 东北大学材料与8858cc永利皇宫登录教授(破格) 5. 2001.12~至今东北大学钢铁冶金学科博士生导师 6. 2004.01~至今东北大学二级教授(首批) 7. 2012.10~2017.12 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(2011年度) 8. 2002.05~2015.06 东北大学材料与8858cc永利皇宫登录副院长 9. 2015.07~2020.09 东北大学8858cc永利皇宫登录首任院长 国外经历: 1. 1993.03~1993.10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先端技术研究所博士生 2. 1995.06~1995.09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先端技术研究所博士后 3. 1997.06~1997.12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先端技术研究所访问学者 4. 1998.02~1998.08 瑞典皇家工学院冶金系客座研究员 | |||
主要研究方向: 高品质钢冶炼,高效连铸,冶金过程模拟仿真与智能控制,冶金反应工程学 | |||
近年讲授课程: 1. 本科生课程:《冶金学》、《金属凝固》 2. 研究生课程:《炉处处理与连铸技术》、《冶金过程模拟数值方法》 | |||
所在团队情况: 先进冶炼-连铸工艺与装备研究所(ASC)为东北大学首批创新团队,目前有教师10名,其中教授4名、博士生导师5名,主要研究领域方向:高效洁净钢冶炼理论与技术,高效连铸理论与技术,冶金过程模拟仿真与智能控制。近年研究开发的高效洁净钢冶炼、表面无缺陷微合金钢板坯连铸、连铸凝固末端重压下等新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,引起了国内外钢铁界的高度关注。 2017年以来,团队在科学研究、教育教学、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显著: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,获批了“十四五”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、面上项目;主持完成了国家首批新工科教改项目,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,主编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《现代冶金工艺学—钢铁冶金卷》获辽宁省首批优秀教材奖,负责的《冶金学》和《连铸关键工艺技术及过程控制虚拟仿真实验》课程被评为辽宁省一流课程;培养了教育部青年学者。团队负责人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、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等称号。 | |||
人才培养情况: 已培养教育部青年学者1名、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2名,并为高校和企业输送了150余名中坚人才。 | |||
科研项目情况: 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(2009年)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(2021年),负责承担国家创新计划重点项目、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创新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、国家攻关和科技支撑项目、各类人才基金及企业重大合作项目100余项。 | |||
论文著作: 出版《钢的精炼过程数学物理模拟》《连铸坯偏析及其控制》《冶金过程数值模拟分析技术的应用》《金属材料制备工艺的计算机模拟》和《洁净钢生产的中间包技术》等专著和译著,参编《连铸结晶器》《现代连续铸钢实用手册》等著作,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。 | |||
教学奖励: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(排名第1),省级一等奖3项,主持国家首批新工科项目,主编国家规划教材《现代冶金工艺学(钢铁冶金卷)》(辽宁省首批优秀教材奖),负责国家资源共享课程《冶金学》(辽宁省一流课程)。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(2018年)、沈阳市师德标兵(2020年)、辽宁省教书育人模范(2021年)。 | |||
科研奖励: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、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(排名第1)、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(其中一等奖7项,3项排名第1、3项排名第2、1项排名第3)。荣获第二届魏寿昆科技教育奖青年冶金奖(2012年)。 | |||
社会兼职: 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材料科学学部委员、辽宁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/连铸分会/冶金反应工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,《材料与冶金学报》主编、《工程科学学报》《连铸》副主编,《钢铁》《钢铁研究学报》(中英文)编委。 | |||
个人寄语: 崇尚科学,追求卓越,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好老师。 |